俄罗斯政坛暗流涌动,战略困局与日俱增。就在北约在东欧步步紧逼,军事对峙剑拔弩张之际,克里姆林宫突然传出重磅消息:普京总统的亲密战友,总统办公厅副主任科扎克,以“个人原因”为由递交了辞呈。这一消息如同在平静水面投下一颗巨石,激起层层涟漪。
科扎克被外界视为普京“列宁格勒帮”的核心人物,长期负责对乌克兰事务的谈判工作。据《纽约时报》报道,科扎克对俄罗斯在乌克兰的“特别军事行动”持有不同意见,这才是他辞职的真正原因。作为俄罗斯政坛中少有的务实派代表,科扎克的离去,似乎预示着俄罗斯权力天平正向强硬派倾斜。
与此同时,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罕见地释放出和谈信号,但其背后却暗藏玄机——俄罗斯坚持乌东四州主权,并要求北约停止东扩。这种既想缓解国内经济压力,又想在国际舆论场上占据主动的战术性妥协,显得颇为无奈。
东欧地区,冷战时期的紧张气氛正在重现。波兰陆军计划扩编至30万人,立陶宛、丹麦等国也纷纷宣布增加军备。北约战机频繁升空,拦截俄罗斯军机,使得东欧成为新的军事对峙前沿。不久前,三架俄罗斯米格-31战机进入爱沙尼亚领空,引发了一场外交风波。俄罗斯坚称这是一次“正常飞行”,但北约则援引《北大西洋公约》第四条,启动了紧急磋商。
在这场全民关注的军事博弈背后,是欧盟对俄罗斯经济命脉的无情扼杀。欧盟已经实施了第19轮对俄制裁,全面禁止进口俄罗斯液化天然气,并对45家第三国企业实施次级制裁,甚至连加密货币通道也被封堵。欧盟的制裁措施使得俄罗斯的能源收入大幅缩水,同时也加剧了俄罗斯国内的经济困境。普通民众正面临着物价飞涨的压力,国内通货膨胀率不断攀升。
展开剩余36%更令人担忧的是,俄罗斯的军费开支已经占到GDP的6.7%,创下历史新高,但经济增长却停滞不前。波兰军队的疯狂扩编,以及德国重启援乌坦克生产线,使得俄罗斯西部边境的压力倍增。尽管俄罗斯外交部宣称要与亚洲深化合作,但在次级制裁的阴影下,这些宣言显得苍白无力。
欧盟切断了俄罗斯14%的液化天然气进口份额,俄罗斯不得不转向亚洲市场,但却面临着大幅降价的困境。能源收入的减少,使得俄罗斯的财政状况雪上加霜。
科扎克的辞职,暴露了俄罗斯体制内的分歧;北约的东扩,带来了巨大的军事压力;能源收入的锐减,引发了严重的经济阵痛。所有这些因素,都在考验着俄罗斯的战略韧性。尽管拉夫罗夫声称谈判的大门并未关闭,但欧盟已经明确表示,对俄罗斯的制裁将延续到2024年以后。历史经验表明,一个大国的衰落往往始于内部的瓦解。而今天的克里姆林宫,正站在一个微妙而关键的十字路口。这场多维度的大国博弈,远未结束。
发布于:上海市